內容目錄
為什麼要看書?
主要優點有以下:
- 便宜、輸入知識 當中質量算高的、cp值高
- 可以快速得到一個領域的概括知識
缺點不外乎有:
- 閱讀慢、容易忘,看到後面忘記前面
- 爛書比我想樣的還要多
因為我認為對我來說,面對到的資訊都太不符合「人體工學」,簡單來説就是不夠全面、系統的資訊,很容易流於「掃落葉」的情況。
在更具象化一點,我們應該是懷抱樹幹,而不是那些片面、零碎的資訊。
而書是我目前其中一個輸入來源,其他來源包括:課程、訂閱文章、我的追蹤名單、電子報、日記
所以為什麼要看書,我認為他是「學習的第一步」,在哪都可以看到,對新手來說也是最完整的資訊,相較部落格文章、YT影片,雖然很多也是免費的內容,但都不夠有「企劃」,他們都是東講一點、西想一點,除非你已經知道整個知識脈絡,要不然你很難馬上聽得懂KOL在講什麼,你也沒辦法分辨、判斷他講得對不對。
就以「理財」來說,理財還包括保險、風險管理、資產配置、能力、心態、開源節流等等面相,如果沒有一本好書一次講得清楚一點,然後你只看Youtube聽他們講一堆狗屁知識,有的還不懂總體經濟就給我在講整個投資趨勢、有的連「風險」是什麼都還不懂,就亂套亂用名詞,反正網路亂象很多,網路也是一個很好學習的地方,因為你能聽到各種聲音。但是,要先有自己的知識體系,你才能跟他們搏鬥。
因此,凡是我想去碰觸新的領域,我都會先買個十本書來看,大概知道那領域的重點知識之後,再往更進階的課程、公開班學習,然後休息時間就會滑滑看我追蹤的部落客和影音創作者,現在我看影片反而看比較輕鬆、搞笑為主,因為知識性的內容,很少人有做出自己的特色,大部分都是抄襲,所以我知識型的內容追蹤名單就只有那些而已。
如何選書?
專業、進階書→到書店看 入門挑入門書→專業的人挑專業的書
參考網路書店的推薦功能和評論
通常網路書店推薦給你的書都是你搜尋過的,你可以到暢銷榜上看看有哪些書的評論、星星數最多,當然不是別人評論都是對的,就連許多五顆星好評也有我覺得很爛的書,全部都是故事廢話,不講重點,流於「暢銷」,只能說賣得好的書不一定就是「好書」,別人説是好書也不一定是「好書」,相反的,好書也不一定都是「暢銷書」。 但基本上就算再爛有個1-2面的筆記就還不錯啦,300元而已,看完也可以拿去Taaze賣給有需要的人。
先挑一個領域入門的五本書開始
每個作者都有自己的觀念、想法,你要站在中立的角度看待這五個人,思考、內化、執行過後,思考成自己的東西,通常我都會慢慢建立自己的SOP。
就舉「寫作」來說,每位作者都有自己一套的方式和想法,這時我都會一邊執行一邊想著為什麼他要每天閱讀、每天寫、或甚至一天寫一點點,有的還要你有固定形式。 最後變成自己的SOP,對於寫作來說,每個階段都有進化、改變的地方,反正呢?本質就是學習,而學習就是不斷優化、改變的過程。
隨便選→前提是你已經是有閱讀習慣的人
像我現在都隨便選,差不多一個禮拜1-2本以上吧,看我時間和工作,工作多的話就一個禮拜一本,工作少的話就大看特看、大寫特寫。
看到好書就把作者記下來,或到博客來追蹤作者,把之前的作品都買回來
因為通常好作者的其他書也都是好書,所以也一口氣買回來吧。 但通常作者們的處女作都不太好,哈哈,但沒關係,一定有可以學習的地方。
暢銷書只是暢銷,但對你個人有沒有用,那可不一定
主觀看法,什麼是好書,我認為只要能幫助你的就是好書,而爛書就是內容和主題無關、一堆廢話填充字數。
但是好是壞,也要看自己在哪種階段,如果你是新手,看哪種書你都會覺得是好書、如果你是老手,看到這麼簡單的東西,可能1000字就可以講完,掰成一本書,你當然會覺得是爛書。
而真正的好書我認為叫做經典,歷久彌新的那種,說起來有點玄,就比如論語就是我認為經典的書。每次看都有不同的味道,你們也能選出你們覺得經典的書,分享給我,我也會買來看的。
如何看書?
如何看書決定你對知識的掌握
一個月從「讀一個領域」開始,挑個五本「同領域」的書+搭配寫筆記或寫成文章→隨便申請一個可以寫文章的地方,然後就開始寫吧。
時間有限,所以在挑書得時候或在看書前「都要預設給自己問題和目的」,像我都會看了之後,我會「思考」如果我寫成文章我要怎麼寫,這時,你會更深思或觸角伸向不同的地方。 或者依照現有的問題去挑書,「我想升職加薪」,你就去挑幾本有關溝通、上司管理相關的書。
如果你對「存股」有興趣,你就去看許多自稱「大師」們出的書,但我是不存啦哈哈。
閱讀從來不是快速讀完,而是你在有限的時間得到什麼
所以看多少想多少、看多少寫多少,不用硬逼自己裝入許多你沒經過內化的資訊,所以慢慢來,閱讀這個習慣是要讀到進棺材前的。所以不用急。
我覺得閱讀總共分三個時期:
- 大量輸入+少量思考
- 少量閱讀+大量思考、執行、寫作
- 少量閱讀+少量思考+大量實踐
第一階段,因為你讀那些根本不算閱讀,大概前100本吧,請醍醐灌頂的塞入一大堆資訊,因為腦袋目前根本沒有任何詞彙讓你連結、搜尋。
第二階段:開始搭配思考,當然是自己執行和內化過的最好,因為又要培養閱讀的習慣,所以每天可以花一點時間看個書。
第三階段:在實行面狂做,你開始會有許多自己的SOP、錯誤整理等等,這時的東西才是自己、能讓你進步,回過頭來閱讀,你能馬上看懂、並且做出結論、思考樹洞等等。
以「廣告投放」這個領域來說:
- 你一定是大量閱讀相關書籍、手冊、影片、課程,開始認識任何指標:Roas\轉化率\流量、點擊率、ASP、CTR…..,慢慢開始對廣告銷售、投放有點想法
- 而這些想法帶進去實踐,可以先一個步驟一個步驟按照你所得到的資訊執行,再回過頭來閱讀相關書籍,慢慢把他練熟。
- 練熟之後,必定有優化、思考、需要討論的地方,把它寫下來,用自己的語言讓自己反省思考,最後回過頭,你才算是融會貫通。
所以,閱讀從沒那麼簡單,這也是學習一項領域,最快、最變態的方式。專注+毅力+方法
看完每本書都要寫一篇感想→標籤、作者、最大發現、最想做的事
寫下來,馬上行動的學習效果會最好,回到上一個所講的,把你所想到全部寫下來,因為思緒在腦袋頂多只是停留,他們不會排排站好讓你捕捉,所以把它寫下來,不僅在思考,也在內化。 因此,我非常推薦用寫作方式來思考,有時思緒太多,反而難以具象化,思考上也容易雜亂無章、沒有條理?
以中立的態度閱讀
你可以相信,但不要被牽著鼻子做,思考、執行看看
→挑選意見相反或不同的書來看,收集正反兩派意見
有時,事情沒有對錯,只是兩個不同價值觀的人在爭吵而已
從自己開始學廣告、投資、房地產、網站經營、商業模式等等,總有兩群對立的人在為自己爭辯,但你會發現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立場、顧慮、難處,故而價值觀、視角、眼界各會不同。 這很正常,我覺得也很棒,因為能激出更大的浪花,而我喜歡站在旁觀者的角度,為這些立場著想,進而思考、討論,你覺得也能為自己打起更高的眼界。
我也有可能是錯的,也有可能是對的哈哈,就自我檢視、好好聽取別人的批評、指教、建議吧
有效率的先讀完
我會先從頭到尾快速翻一遍,大概知道大綱要講什麼,然後翻開目錄
挑一個我最想看的章節,然後再花一小時快速讀完這本,然後自己截下來的結論再看一次。
最後,如果是我有興趣的書或我喜歡的書,我還會再詳細看一次
跟看房子很像
從外觀開始,挑到自己的喜歡的地域(領域),外觀、設計、價格、公設、方便程度、坪數等等,最後挑個最看重的地方,吹毛求疵哈哈,這樣比喻會不會有點牽強
結論
我還是習慣用手翻的書
對,沒錯,我還是喜歡紙翻閱的感覺,我自己試過平板、閱讀器、或不同軟體,還是實體書好,看完還可以賣人、也可以送人,當然,我也喜歡收到各方朋友的電子書禮物,哈哈,書蟲如我,送上吃得還不趕緊感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