內容目錄
我的答案是:TMD學測面試就給我上
對我來說,我認爲更多考分科考試是為了逃避現實…
前言:
到底要不要當個「分科戰士」(古稱指考戰士),只有自己說的算,自己擁有的時間、實力、精力以及對自己的目標決心,只有自己最清楚。 當然,你可以是沒有主見的羔羊,覺得哪個選擇心安就去哪個吧。
因此,你也可以不必為了某某老師說了怎樣,就下定決心,畢竟追根究底,那也只是「專家」的見解,而「專家」這個稱呼是我們自己說了算的,從來不是老師自己說的。
你也可以聽聽看我的想法,說不定能幫助到你。
我的想法→理性分析
其實大多人沒有失常
大部分的人其實沒有失常,更多的是因為緊張帶來比自己預估還好的成績,總體來說,大家都只是在發揮現有的實力而已。
什麼叫正常發揮?
給個量值(我們量化一下),我認為就是最後一次模擬考成績或者歷屆學測正負三級分,我認為這些都要正常,也就是說,不用為了這三級分而去擁抱半年後自以為會考好的考試。
當然有個特例,就是和你成績相差太遠,五級分以上那種,在看自己喜好,選擇要不要考唄
所以不要再拿「失常」來當你失敗的藉口,因為不僅無效,而且講了只是心安而已,名底裡大家都知道,其實你的實力就那樣,你講再多其實也沒什麼用,白紙黑字比較有說服力。因此不要因為這樣,而讓自己半年後下場更難看,見壞就收,打量好自己能力,就去哪裡。
然而,你去哪其實也不是重點,重點是你如何面對?不用因為你得成績而自卑,也不用因為同班考得比你好然後覺得沮喪,一樣,不僅無效,白紙黑字比較有說服力。 好好在上完大學的「四年過渡期」好好提升自己,才是比較重要的。 到大學也只會有三個選擇:
- 夜唱、夜衝、夜店集滿12個X朋友
- 用功讀書拿到書券獎、好好按照穩定制度上個好研究所,洗個學歷
- 博學多聞,開放心態學習各種沒接觸過的東西,並且在其中找到自己可立足的點,在這四年做到比已經出社會的人還要好。
p.s 做什麼選擇都沒有「不對」,對我來説,真正的「不對」,是違背公序、善良風俗那種。 做什麼選擇也只是跟「自己價值觀」有關而已,你覺得怎樣就怎樣就好(開心就好OK)
其實大家都沒有好好衡量自己的實力
考試等級:
首先,分科考試(指考)相對學測來說,本身差了不知道幾個level,是真的大躍進那種,我學生在學測考得好的,基本上考指考也未必能維持現有的PR值。
國文雖說沒了作文,但閱讀量一定也會跟著變多,難度一定比學測難,所以這就要看你原本在學測準備上,「閱讀」「語文理解能力」在哪個等級。而這些都需要本身的「累積」才能達到的。
p.s 國文分科考試不考
再來,英文單字量增加好幾倍,這對原來英文底子不好的自然組,像我就會覺得有點困難,學測拿高分的能力,到指考可能先扣個10-20分吧,所以一樣,「單字、閱讀、翻譯、作文」,需要在在精進一層樓,用一樣的方法,但難度也會跟著增加。
想想看,你兩年半都學這樣了,你覺得多半年可以變很多嘛?而且不只一科要變強,在沒有任何改變讀書效率、方法、節奏的情況下,很難。(尤其是自然組的物理、化學,整個踩了不知道幾個階層)
供給需求
學測、繁星站的名額靠北得比分科考試多超多,還不趕快進去卡位,所以照理來說,在供給名額那麼少的情況下,幹嘛還要去考。
因為有特別案例,所以我要講一下,因為名額沒有增加,就算回流再多,前面學校都卡位好了,剩下就是撿剩的懂嗎? 所以,通常考指考有兩類人(很強&很弱)
當然還是有特例,就是「學測失常」,而我對失常定義是,國文作文少寫一面呀、英文作文少寫一段呀、數學太多計算錯誤、進考場頭暈目眩、嘔吐+頭痛欲裂。
阿以上都沒有,就不叫「失常」,叫「正常發揮」
其實你不用太在意你想要什麼、或想上什麼科系
說真的,有數據顯示,8成的人之後的工作志向和自己所做的主業完全無關,所以,先不管真偽,你身旁一定有許多這樣的人。迫於現實因素,轉換跑道有的沒的問題曾出不窮,主要原因就是「理想」和「現實」總有那麼一個斷層,而學校所學彌補不了這之間的鴻溝,就連塞個牙縫也不行。 就以我自己來說,我的科系是和不動產相關的(地政、測量、環境),但我現在卻有在做廣告行銷、數理家教等等,啊房地產比較特別,目前是定位在副業的其中一個收入上面吧。
而我是分數到哪就填哪,然後準備面試,但我反而是更喜歡上這個系,所以也算其中的特例吧?
但也有該在意的部分,以台灣的制度,師字輩的大部分都要有相關的畢業證書和學分證明,醫師、律師、會計師就不用說了,以敝系來說,有個證照工作是「估價師」,這只要另外修相學分就可以去考。
所以,如果你非這些職業不當的話,在另請高明吧。
其實現在什麼知識都學得到,只差你有沒有心要認真學
網路上、馬路邊到處都有學習資源,只是有些比較零散,但你只要用心去學,自然而然就可以參與這領域的一腳。 誰說廚師一定要讀餐旅學校,網路上那麼多影片、課程、可以學習,你只需要先照著你所學的做就好,再不然就是到外面打工,從最基本的洗碗、端盤子開始。 誰說投資一定要有上百萬的資金,可以先從閱讀「經典」開始,小額零股投資,試錯成本很低,慢慢找出一套屬於自已的投資信仰。
誰說上醫學系一定要當醫生,如果今天做了發現是你的「天命」所在,那就去做。(天命是一個很奇怪的感覺,就覺得你人生中必須完成某件事)
資源很多:
Google\Youtube\圖書館\講座\讀書會\線上課程\公開班\打工\實習\工作\全校教授資源\自媒體
到處都有你學習和發揮的場所,所以不要在「只想….」,先做再說,發現不喜歡就在繼續找唄。
我推薦學習的方法:超速學習法《Ultralearning》(之後再分享心得吧,有空的話…)
先大量實踐+再大量吸收
依照前段最後一句講的,凡事做了才知道,而不是空學理論、整天理想派。有些時候反而覺得講一堆學習方法、技巧沒有用,因為大家只是想要一步登天,但學習最初的那一份感動都沒有。
今天也看到了一位在網路上頗具聲量的意見領袖說,成功不光光只有靠努力,還需要「機會、運氣、方法」,但我總想,正因為大家覺得成功好像不只努力,反而習慣把失敗怪在「我沒有機會」、「我沒有運氣」、「我沒有方法」… 如果今天你願意在某方面得到成就,你必定再沒機會的時候,主動去尋找機會或是創造機會;如果今天沒有運氣的話,你應該更要檢討自己的能力;如果今天沒有方法的話,那就更好,放開得失,先努力試錯再說。 而上述所說,都只需要努力和毅力而已。
很推薦大家去看《超速學習》這本書,簡而言之,就是做中學、學中做,大量執行+大量學習該領域知識,並在短時間內學習某一項技能和語言。
缺的不是以上這些資源,而是誰更願意「花時間」和「大腦」去實踐
而年輕人(泛指20-40歲的我們),就像臺灣第一位米其林得主 江振誠 先生說的,年輕人最大的缺點以及最缺的就是
- take risk(去冒險
- take time(花時間
- take it seriously(認真看待一件事
受到媒體、網路、社會情緒影響,大家反而對花時間這件事沒有那麼的在意,太多人想要「快速OOXX」「財富OO」才延伸出那麼多弊病。
所以,先好好把時間花掉、去槓桿出能力;有能力後就去冒險,當有一定風險的時候,你自然而然就會對一件事情特別看重。
推薦影片:《天下雜誌video》【Mentor x Mentee計畫】最偉大的廚房
請大家把花點時間把這一整個系列看完,我看了2遍以上
推薦專欄:《遠見》合作專欄:江振誠
也請花個幾分鐘,搭個火車、公車就看一下吧!
案例分享:
我的學生1:
回到主題,我想分享我學生班級考指考的數據,差不多2班,20人考指考,只有2人考得更好、4人持平、其他14人考得更爛,所以以這個機率來說,我真的很不推薦沒有決心的人去考分科考試。
我的學生2:
回到答案,TMD面試就給我上,就是因為我有在教授一位高三的男生,他是社會組,而我知道他的數學、英文能力,也知道即便學測考好,他指考也不會考多好。所以考試完我自己就和討論之後半年規劃。
最後結論就是請他好好認真準備面試,結果TMD他媽媽聽到後,很火,因為他就覺得自己兒子天資聰穎有的沒的,所以,逼他考指考(他媽有病),結果更可憐的是,指考不但沒有考好,還因為考得很差、學校還因為父母影響,私立大學成績給我填頂大志願,逼得他必須還要重考一年。
最後:
這就是現實,現實總是顯現出你的渺小、弱點,但有些人卻不承認、不改變,反而欺騙自己說,我分科(指考)一定會考比較好(老師都會這樣跟你洗腦),但用的努力程度卻跟學測的一樣。
到最後,指考考不好,也就造成為什麼「大部分」的人的落點會比指考來得低。
所以,TMD不要浪費時間,面試就給我上,你當指考是兒戲喔!!
p.s 渺小使你強壯
當你意識到現實的渺小,代表你的格局、視野也變大,的確,你就是這麼無知、沒用,也正因為這樣,才有你發揮的空間..(很感謝前輩在我20歲很迷惘的時候,告訴我這一段話…)
p.s半年時間很多,請好好運用
考試完、準備學習歷程、面試後,請好好運用暑假時間,18歲,慢慢該有更成熟的心理,期待讀者們能在這段時間,更為進步,歡迎和我聯繫、分享你們自己的「學習」經歷,我看到就會回呦(有看到的話…)